Category: Reflection/Psychology/Growth
-
事虽小不为不成
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也是不容易的事,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到一个企业或组织的日常管理,大到一个城市的社区生活管理都是这样。有时候做好一件小事往往会带来很美好的心情,所以其放大效应还是很明显的。 对于个人来说,个人的日常起居生活其实有不少繁琐的小事,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也许这些小事都不能很好的照顾到,但如果没有做好相关小事可能就会给生活带来一些无序。金刚经里的前两品里其实也说的是吃饭和日常的衣食住行的小事,要认真虔诚的对待。所以还是要从做好身边的小事开始,建立起更加稳定的内心秩序,从而给身边人带来更好的秩序,如果每个人都做到这样,可能生活节奏慢一点,但也许并不会带来落后的效率,反而是更加和谐高效的生活。 说点小的建议: 1、今天打开楼下的小信箱,纸质的信件叠了一摞,都是水电之类的纸质收费单,感觉对于年轻人来说有点多余,感觉相关的单位可以考虑怎么优化一下,可能要照顾不会移动支付的老人,但也不能一刀切,有点浪费资源。 2、大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高些,生活用品如衣服更新更快,稍微旧点的可能就不穿了,怎么再利用这些还比较好的日常用品,比如更好的捐赠流通渠道,使得物品充分利用,也是可以考虑的小事。 3、上海的城市管理已经挺精细化了,当然也还有优化的细节,好像前几天还有政府关于更好的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的事情,期待着较快的落实,体会一下是否有更好的一些“小”改变。 4、做好身边的小事,多思考和总结,从我做起,给身边的环境带来更有序的生活。
-
一图胜千言-信息可视化
图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重要感知通道,大概70-80%的信息通道通过视觉获取,人类主要通过眼睛获取信息,感知世界。 人类的眼睛能将不同波长的光感受成丰富的五颜六色,生活在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通过人的视觉感知功能,人类不断突破自己的认识,更多的了解世界的运行机制。 一图胜千言,在色彩丰富,结构复杂的场景,文字描述可能会显得无力。这时人眼对图像的视觉感知功能会直接一目了然,更有说服力。 在可视化方面,信息技术有着独特的优势,信息可视化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感受这个世界的面貌,如星体的运行,分子的运动等, 我们可以通过缩小或放大比例,能真切的感受到物质世界实际的运行方式,比目测,通过望远镜查看和想象力更加具体丰富,感受力更强。 计算机图形学引擎(CG,元宇宙等技术),智能眼镜等硬软件系统,可以支持我们更好的去体验,是我们想象力的延申。特别在教育科研领域,如天文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比如太阳系的行星的运动轨道基本在一个平面,而分子,电子的运动方式好像就不一样,银河系的恒星们围绕黑洞旋转的超大轨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等等等等,这样的可视化展示场景很多,不一而足。如果在儿童或中小学的教育中能有这方面高质量的内容资源展示,说不准能激发更多孩子们了解世界,热爱自然,崇尚科学,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动力。
-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技术的可解释性
这两天有几则科技新闻可以关注一下: 1、则是关于GraphCast,谷歌的开源AI天气预报系统,预报准确度近10天左右,而其背后的原理是基于深度学习的黑箱系统。其已经将模型开源,并将集成到各种天气预报系统中进行即时天气预报。 2、零一万物是李开复老师创办的AI企业,关于创业公司的大模型的宣传,争议也挺多的,是不是过度宣传我也没有去细看,不过成立不久,成果估计不会很快。这种大模型的创业公司也有不少,国内的这类创业公司大都是基于开源的大模型架构去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训练。感觉原创性的研究还是体量大的公司和学校去做探索比较好,有更大的允许失败和试错的空间。当然也许李老师这样的牛人有他自己的想法,万事开头难,允许争议存在,去一步步做起来再看。 3、关于现有的AI系统,各种各样的神经网络的结构,以及LLM和AI for science,感觉主要是能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如天气预报、计算机视觉、蛋白质结构预测等确实能够解决科学和技术中的很多的问题了。存在即合理,也许背后的具体的机制现在还不能完全解释,但是能work,工程上能解决问题,也能帮助解决科学上的问题,比如医药设计能加快药物研发等,能更快给人类带来福音。但是背后具体的机制还需要我们去探索进一步的可理解性和可解释性,只有这样,技术才能不断的升级和迭代,产业节能和效率也会有更大提升,人类自己本身的智能才会整体上有更大的进步。 References
-
智能精密制造
今天有幸有交大的教授和校友企业来访,了解到基于光电的精密测量产品,相比国外的同类产品的价格仅为10%左右,可以为后面各行各业的的智能精密制造服务。未来我们国家的制造业也会越来向着高端化智能化迈进,甚是激动和高兴,希望能助力成为其中的一员。 光电精密测量是有相关核心技术的,大体的思路是利用光(不可见波段的电磁波)在移动物体反射会出现多普勒效应。进而利用这种效应实现精密测量(纳米级)。而比较直观和易于想到的基于光的传播速度实现的测量精度只有毫米级。 想法到高精度测量仪器的实现也非易事,涉及到比较复杂的光电原理,信号放大的模拟电路(放大去噪等功能),以及后面的ADC模式转换和FPGA编程实现。而这些关键的技术实现自主研发俨然会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壁垒,当然也需要时间去不断的打磨和迭代。聊天的过程中,大家比较认同现在的一个现象:现在不少行业存在着同质化竞争,内卷比较严重,需要进行合理的行业调配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实体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发展更加的均衡协调。 这些精密仪器在机床上的搭建也是需要熟练的技师去高效率完成的,这些高级技师是各行各业的智能高尖端制造的卓越工匠,也是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重点人才之一。 期待和校友和相关企业后续有较为全方位的合作,包括培养人才,合作研发相关软件,积累更多的人才培养经验和软件研发经验,一步步成长起来。感谢时代以及政府学校的支持,希望自己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思考,和大家一起做好设计,执行到位。 References
-
行业数字化+私有云架构模式
今天去拜访参观了交大的更多的单位,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是各个行业的数字化可以进行一定的应用模式抽象,形成行业的私有云架构(IAAS, PAAS, SAAS)的产品系统体系,这样同样的行业可能可以省去更多的重复的研发活动。 云计算底层的IAAS层差别不大,主要是硬件基础设施(计算节点,GPU,网络,存储等硬件资源设施)+云操作系统等底层软件环境。PAAS层可能差异比较大,如音视频流媒体服务的音视频的RTC服务中间件,智能驾驶的中间件等根据行业方向不同可以按需研发和部署。SAAS差异也会更加的专业化,也会根据行业的不同差异比较大,比如面向教育行业,工业生产,智能驾驶,医疗系统,智能化农业等不同的应用。PAAS和SAAS是研发的重点,在智能化技术发展的新时期,也是信息产业革命中面向行业需要相关产业公司重点经营打磨的关键。 因此是否可以考虑面向行业,进行合理的建模抽象,将公共通用的业务逻辑按层次去搭建好面向行业的云系统产品。这样行业可以快速去部署,需要个性化的地方就去按需求再做定制开发,这样行业内存在几个有竞争力的企业已经足够。大大节省资源和提升效率。市场自发行为加上合理的统筹可能会效果更好,仅代表自己的观点,但感觉有一定的合理性。 感谢有机会和不同方向(网络,航空航天,计算机)的老师交流学习,后面也会专注一下自己的方向,践行一专多能的宗旨,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有新的想法就是大脑的养料,大脑也会常用常新,不断进步。 References
-
科幻短文-基于高维分形几何的时空弯曲非线性动力学系统
本文暂时仅作硬科幻的短文加以记录,对这些内容的理解现在还停留在想象和感性的层面,待后面更多的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加以求证,并辅以修订修改,或纯以科幻小短文的形式存在。丘成桐老师也曾说过,人类思维的错误性是合理的,甚至有时候对创新也能有所帮助,或者是创新和发展新思维新方法的路上必须经过的路径。 1、宇宙的结构是一种分形结构,从无限大的空间到小到原子,中子或电子,都具有相似的几何结构特征,也就是这里所描述的plpogast:p为point,l为line,p为plan,o为object,g为group(一个组合,如氢原子有质子,中子和电子),a为angle(角度,极坐标下的欧拉角),s为speed(角速度),t为时间(time) 2、以上为现实自然界的物质世界的结构,整个结构和子结构存在着自相似性(不是严格意义的完全自相似,而是统计自相似性),为一种递归定义。可以以一片树叶,雪花做类比(如图所示)。从氢原子,到细胞、一个人、地球、太阳系再到黑洞….,都可以理解为一个大结构里有一些小质量的子结构围绕大质量的核心在公转,在小的量子尺度上和大的星体尺度上每一个子结构都在以一定的角度和角速度自旋(大质量的核心也在自旋,如黑洞,太阳等。恒心这类等离子体不同纬度具有不同的自旋角速度)。这里的高维并不是指物理空间的高维,而是指描述物体运行信息的高维(如欧拉角,角速度,时间等信息)。这里的非线性理解为作用力或这种相互作用的场的大小与物质的距离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关于时空弯曲可以参考第七条。 3、这些星体或量子的运动规则,人类可以通过观察,探测设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或者通过计算机进行演化模拟来验证具体的模型结构或演化进程,甚至可能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出现改造进化的过程。 4、以上运行的规则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即为i,即intelligent,information, image,为智能,信息和镜像,人类的生物智能,以及现在流行的AI都属于这个,甚至整个人类的高级文明(包括各个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甚至宗教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规则一般是通过理性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5、现在的虚拟现实应用,以及智能驾驶应用等,这个intelligent及数学(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存在着相互融合与改变,因此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复杂的数学物理过程(也就是物体的运动背后遵循数学的逻辑,数学和物理是世界运行的两个不同方面,相互之间耦合在一起),具体描述可以参考引文。人类的信息产业就是通过这类的虚实改变去优化我们的空间(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使得人们过上更好更有幸福感的生活。各行各业都存在的数字化的变革,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会重塑相关产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6、关于光和电磁波、量子力学等比较特殊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加深理解,暗物质、暗能量以及猜想的存在的虫洞、白洞、子宇宙等概念需要等待物理学家们不断的去发现这些规律,不断的去升级对宇宙的认知,也许以后星际穿越会有可行性,也许人类得以永生,这些是有可能的,起码暂时也不能完全否定。 7、三体等小说,以及三体的稳定性问题后面也有更复杂的数学知识,以后有机会去了解,我们的星体的运动就是这样的,大质量物体会引起周围时空弯曲,太阳是大质量物体,地球附近的行星,月亮等也是大质量的物体,不过和太阳相比没有那么明显的效应,可以想象成宇宙中的每一个位置都存在着一个弯曲的曲率(加速度,有大小和方向),甚至可以和凹凸不平的曲面去类比。 8、感谢现在和曾经工作中的同事,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启发,以上内容有不少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成分,也特别感谢给予包容、温暖和关爱的所有人,特别是在逆境的时候。关于本文中有任何问题或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大家随时提出指正。 References
-
数字化教育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长久之计,德国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的作品《什么是教育》中提及到,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技能,而是引导同学合理的思考和行动,最后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 数字化教育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考量: 1、记录同学们上课的状态,以此来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状态,更好的引导学生的成长; 2、自适应的作业系统,记录同学的学习课程的作业考试答题情况,分析同学的认知掌握情况,合理分配作业习题和评估结果建议; 3、教师授课行为状态记录,分析老师的教授课程的认知行为状态,合理给出教学的评估和改善建议; 4、终身学习记录,教育系统这些记录甚至可以跨阶段,跨时期。实现每个人的终身学习状态,数据跟随个人的一生; 数字化教育是一个大的产业,学校很多,有大量的多种格式的数据,也需要云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来支持,实现大存储,弹性计算。同时也和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产业紧密融合。 教师和医生是天底下神圣的职业,优秀教师的作用是不能被机器人取代的。数字化教育的作用是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辅助同学们更好的成长。是更好的传播优秀的教育资源和理念。
-
务虚落实
感谢这些天交大大牛老师们的加持,学到接触到很多新的方向和知识,扩展了自己的思路和知识面。后面一段时间继续扩展知识面,认识更多不同方向的技术牛人或思想导师。 学无止境,术业有专攻,在接触到很多不同方面的科学和技术以及思想哲学之后,接下来自己还是要进一步去求真务实,找准自己的方向,其他方向保持了解,也许也有一些好的思路借鉴。务虚会,接触不同的人脉能给我们打开一个窗口,看到外面的光亮和可能的合作方向和机会,但是后面还是要去切实的落实实施好。 数字化教育+机器人+AI for science这几个方向不错,后面将会保持重点关注,同时继续给数学和物理方向加电。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能守得云开雾散。 继续加油!
-
数字化工业生产-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分层粗粒度架构(待更新)
云计算基础设施、物理传感器、智能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流水线、生产资源调度优化系统、智能UI可以看成是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相关平台的分层架构。 其中云计算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工业生产大数据和弹性计算支持,物理传感器支持智能计算的感知。如温度、振动等环境的感知(交大电院的老师有做短距离高精度的激光测量传感器的老师,硬件+FPGA)等。智控机床通过传感器对相关物理环境进行感知,输出更加精密的控制信号,相比传统机床而言会有更好的控制精度,可以达到丝级(0.01mm)甚至微米的精度,是精密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 工业机器人流水线(如ABB的机器人机械臂,可编程,机器人根据生产任务需要进行选择)是工业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实施可以替代传统的人工流水线,可以将人类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生产资源调度系统属于运筹优化的范畴,可以根据实际的业务及资源需求和供给情况进行优化配比计算,达到更高效的生产。(这一块属于运筹优化的范畴,可以抽象共享出面向不同问题的算法模式,针对类似或同样的问题,算法可以复用) 智能UI层(HCI,intelligent UI)这一层主要是与生产管理员(上位机等)+生产状态展示+其他展示所用,是最上层的界面展示和交互(包括资源配置,生产任务需求输入等) 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择云计算的基础架构技术栈,基于开源的openstack的集群节点限制在500以内,中小企业的私有云足够。面向更大的需求,可以选择大的IT公司资源的支持更多节点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产品(如腾讯,百度,华为,新华三等)。 感谢交大电院和机动学院还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的指导,期待后面有多方面的合作机会。
-
数字化管理决策
决策智能是智能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智能可以分为三种:一种为感知(视听触嗅味),第二种为认知决策,第三种为创造(重大科学技术突破,文学艺术等)。 决策智能小到个人的日常行为决策,大到组织的政策制定,是一个范畴很广的概念。 其中管理决策主要是面向组织部门,可以是政府企业,也可以是其他组织,解决一个大的团体的行为决策的优化问题。一个组织是成员的一个大集合,管理好一群人,同时带领大家向着愿景的目标去努力,中间少不了一个个科学合理的决策,而数字化技术在管理辅助决策上可以助上一臂之力。 据我的了解,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数字决策智能现有的案例有:1、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博弈游戏,如alphago,alphazero等,2、智能交通领域的红绿灯智能化决策,根据当前的交通流合理配置红绿灯,而不是按照固定规则。 感觉数字化管理决策未来可能可以用在能源的合理分配和调度以及对应的产业发展方向上,如电能,氢能源,天然气等按照什么样的配比,什么样的区域配比等更加合理,强化学习也可能可以作为辅助决策用得上。 其他的类似的实际问题可能也还有很多,后面想到可以再补充。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