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觉挺有深度的。
个人感觉其实这句话说的还是知和行的关系,读书是和优秀的先贤和当今的优秀学者之间的对话,而行走是去了解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去实际接触优秀的异域文明,看那里的高科技和风土人情。
阅读可以跨越时间,文明几千年,经典永流传,古圣先贤的思想值得反复的研读,每读一次感想收获都会不一样,不同的时期读理解的也会不同,读书可以增长气质,可惜现代社会商业气息更重,要发展经济,用来读书的时间少了,不过有新的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出现,新媒体的展示方式方便了人们用碎片化的时间去获取信息知识和思想。
去行走接触外面的世界是通过实地了解的方式去认识当前的异域文明,通过相互开放得以实现文明互鉴,整个人类的文明才能发挥各自部分的长处,实现更深广的进步。
其中读书也要分类别的来看,理工科的书籍是严谨的逻辑证明和实验,我们重在理解消化和创新。而文史哲类的,特别是文史类的书籍,则不同的人的理解不同,见仁见智,文学想象和构造的成分比较多,史学中有很多史学家的观点,与历史的实际可能也有出入,部分的内容可能要和考古相结合。读文史哲能够丰富心灵和滋养情怀,是对从事理工人群的有益补充,甚至大的理工方向的创新创造是文史哲类的书籍和思想来在潜在支撑的。开卷有益,有时间丰富一下自己的阅读总是好的。
人们生活的物理空间毕竟有限,但是我们的信息空间就丰富的多,每天可以时刻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有些信息是物理事实,但有些信息不一定是,可能是观点,可能是法理事实,也可能是情理事实。这可能在于一个组织的智能决策者的考虑,因为现实世界的因果是复杂的,从人类文明的进程看,世界的发展曲折在兴衰间来回波折往复,因果可能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在当前的发生的事实,我们有的时候甚至都不容易找出事情的严格因果,那就只好心存善念,吸取历史的教训,慎思笃行,给世界带来积极的变化,给后面的因果带来美好的点滴,希望后面的世界发展不再有太大的苦难,人类将走向文明的更高级阶段。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