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pril 2024

  • 微言有义

    现在社会进步发展迅速,人们之间的交往也不再受限于空间物理位置的局限,互联网社区的群体性交往是日常人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这里再次说说互联网社交的一些特性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和补充。 互联网以前,站在舞台上,坐在观众面前都是被大家提前选出来的有影响力的代表。而现在虚拟社交网络的出现,人人都可以站在舞台去表现自己,人的能力大小不同,所处位置不同,在社交网络上的语言说话的印记和分量就有大有小,能力强者,传播面广者,责任重着则言语中有大的影响力,起到牵引带动作用,微言大义。能力小点的也要注意言行,因为会有不小面积的传播,起码言语也要规范整洁,微言小义。当然也有能力很强的人,知识渊博,愿意做科普传播,他也会自谦微言小义,这应该是我们需要敬重的。 当然,还在进步中的人们很难做到每个人每天的日常行为都非常周正,有时候可能不太庄重严肃显得轻佻,有时候显得有点软弱同情,有时候又没有充分彰显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因此要做到的是要学会自省,或者周围的老师同事同学朋友的言语中自成一面镜子,在交往中,照见了自己言行中的不妥的地方,那就需要去调整去总结。 内省和不断的进步,才能不断修正,在日常生活中去不断修行,才能有机会去写得更好的文字,传播更好的理念行为,大家一起取得真经的道路上离目标才会越来越近。 感谢支持鼓励我的人,以及从周围能照见我自己的人,希望不断进步,上下求索,永远在路上!

  • 浅析解释理解信息的心智模式

    人类的智能从早期的钻木取火到现在的新时期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人类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心智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做一下浅显简要的分析,欢迎读者来批评指正和补充更新。 首先人类的交往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族群内部有限的物理空间和信息交流,人们理解信息相对就比较简单直接,心智模型也相对简单,当时最远的信息通信方式比如有烽火台等,但也很有限制,文字或记录文字的工具都还不普遍发达,信息传递仅存在于小部分范围内。 文字的发明和基于文字为重要媒介的文明的广泛传播为人类的智能的普遍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字或符号作为文明的最主要载体,使得人们沟通交流的信息量大大提升,就拿文学艺术来说,其具有模糊多义的特性,不同的人的理解和联想能力可能不同,所以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比如西游记,小孩子看的是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管理人士看的是团队合作,也有人将六耳猕猴和孙悟空解释为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的自己等等,一切的理解和解释要看不同人的心智能力,这也就是文学和艺术的伟大和魅力所在。 现代社会社交网络四通八达,短视频,公众号,抖音,B站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和流行,使得信息或相关作品产出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增加,质量也会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而且这种新媒体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是比较快的甚至有时是瞬时几个小时几天内的,这就给现代社会的社会治理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举一个例子,社交网络可以理解为一个图结构,由于文字或新媒体内容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一条从作者a传递出去的信息可能是给粉丝网友传递的一般本身内容,也可能主要是给节点b和c以反馈,b和c可以将其理解为意义A,而如果节点d和e看到(恰巧d,e和b,c不认识),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解释以及反馈(如可能就理解成了意义B),节点a这个时候就是个责任较为重要的节点,所以这个时候节点a所要做的就是要更加严谨的传播你的信息内容,信息尽量要有正面的,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和人们和谐生活的内容。当然也从另一面告诉我们自己去解释不同对象信息的时候要保持一份理性、理解和宽容,因为心智理解和决策模式不同,不同人对信息的理解是其自己内心认知状态的一种投射,对方的理解和反馈的影响面以及心智和行为决策模式的动态成长等,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综合理解才可能有对信息更加合理,正确的解释,也才可能有更加理性的决策。 以上关于信息传播和心智理解以及行为决策方面的简要介绍比较浅显,新时代新现象也会带来一些新的学科和研究内容,也可能已经有关于传播学和相关学科方面已经研究的很深入的成果了,在这里班门弄斧一下。期待以后有机会接触更多更专业的理解和解释以及更好的行为实践,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带给人们更加积极的力量,感谢那些带给我正能量的人们!

  • 知足知不足

    时光荏苒,光阴如白驹过隙,自己也要复盘和总结一下近期自己的所作作为,以便不断去优化自己的日常决策,更好的前行,带给周围人更多的幸福感和自信心。每个在工作着的人都是肩背着担子负重前行,也希望自己能力更强一些,承担的担子渐渐不再感觉有点重,也给别人的担子减减量。 先说说知足,知足主要从自己的人生际遇来说,从小到现在的人生之路蜿蜒曲折,但每到关键点都能有贵人相助,老天很是眷顾,总给你以希望和进一步成长的更好的机会。所以从这点来说,是需要知足和感恩的。 不足的地方也不少,可能自己的成长的路线一路过来囿于条件和环境给自己的身心带来的整体状态,和人相处交往的经验,都是需要再去进步做的更好的,中庸是中国人秉承的处世态度,但是怎么保持中庸不左不右或者偏左点偏右点是需要自己去反思和总结的。 也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区,自省是进步的阶梯,终身学习是时代的特色和需求,相信成长性思维而不是固化,才能去一步步做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份子,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但能量确实有大小,成长的道路不易,师者医者父母心,希望自己在受到眷顾的同时不仅仅是理所当然而忽视人们的奉献和牺牲,而是能有更进一步的传承,带给别人更多的力量。相信明天会更好,继续加油!

  • 动态规划较为简单的两个示例

    动态规划是编程算法里边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这里向大家介绍两个相对比较简单的示例。 示例1:一个机器人位于一个 m x n 网格的左上角 (起始点在下图中标记为 “Start” )。机器人每次只能向下或者向右移动一步。机器人试图达到网格的右下角(在下图中标记为 “Finish” )。问总共有多少条不同的路径? 示例2:给你一个字符串 s 和一个字符串列表 wordDict 作为字典。请你判断是否可以利用字典中出现的单词拼接出 s 。注意:不要求字典中出现的单词全部都使用,并且字典中的单词可以重复使用。 其中,第1题中可以将路径数目用二维数组path[m-1][n-1]来表示,path[i][j]就表示为从[0][0]位置起始开始走到[i][j]位置可能的路径。具体的实现方法和代码注释请参考链接。data-structures-algorithms/dp/unique-paths.cpp at main · kindlytree/data-structures-algorithms (github.com) 第2题,假设需要拼接的字符串的长度为s,则可以用一个can_concat[s+1]的数组来标记每一个从开始到index的位置是否可以有字典的单词标记出来。具体代码可以参考链接:data-structures-algorithms/dp/word-break.cpp at main · kindlytree/data-structures-algorithms (github.com)

  • 休闲一刻-詹老师书画作品摘录

    詹仁左老师是交大的专门教授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老师,在书画美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以前在实验室的房间的墙壁上都有挂他的作品,詹老师作品主题较多,风格多样,交大的同学可以选他的课程,也是同学们的福气。这里摘录几幅供大家欣赏。 References

  • Policy Gradient算法原理简介-强化学习技术系列3

    前面的相关文章,介绍了基于价值函数的强化学习算法(MDP和Q-Learning),在强化学习中,除了基于值函数的方法,还有一支非常经典的方法,那就是基于策略(policy-based)的方法。这篇文章将向大家介绍相关的算法思想,不正确或需要修正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在前面介绍的Q-Learning算法中,会采用一定的随机策略去选择action(epsilon greedy),一开始会让Agent更偏向于探索Explore,并不是哪一个Action带来的Value最大就执行该Action,选择Action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目的是为了覆盖更多的Action,尝试每一种可能性。等训练很多轮以后各种State下的各种Action基本尝试完以后,我们这时候会大幅降低探索的比例,尽量让Agent更偏向于利用Exploit,哪一个Action返回的Value最大,就选择哪一个Action。 在策略梯度中,Agent一般称为Actor,策略pi通常用一个神经网络来表示,一般神经网络的输出为动作的概率(如softmax)。智能体会自动的探索不同的状态和trajectory(通过随机采样的机制进行实现。如一个policy在某种状态下输出action1的概率为60%,输出action2的概率为40%,则智能体自然而然会更多采样到action1,但也会常采样到action2)。policy gradient还有”No more perceptual aliasing”和”Effective in high-dimensional action spaces“这样的优势, 从初始状态出发,到任务的结束,被称为一个完整的episode(剧集)。这样,一个有T个时刻的eposide,Actor不断与环境交互,形成如下的序列τ: 具体的公式推导可以参考引文1,最后的梯度求解公式如下: 关于其公式的推导可以参考引文1,这里就不做赘述。需要说明和强调的是 对代码有几处说明一下:1、loss为负值,求最小,即为正值最大化,2,采用了Mento Carlo采样的思想,每次训练数据基于一个episode,从开始状态直至完成done;3、当前的某个时刻的R为从当前到最后状态r的一个折扣和,具体可以参考链接7中的实现。 实验中用到了GYM,强化学习算法工具包,可以提供强化学习算法的模拟环境,从而为测试和验证强化学习算法提供了方便。 References

  • 新时期的数字化工程应用技术教育教学新需求

    今天有幸受邀参加华为和合作伙伴举行的产教融合教育方面的研讨活动,记录一下相关的产业和教育相关的信息以备后需。 随着harmony os及相关的一系列的自主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逐渐普及,相关工程技术的教育教学也需要同步的跟进,这里据我了解的情况和背景做一点说明,如有需要补充的地方,请大家联系我补充更新。 一、鸿蒙生态开发,鸿蒙os的应用范围逐渐增多,从手机,平板到各种物联设备(如美的等智能家电),还有一些To B的专业设备如高铁,机场等的嵌入式物联网设备,都部署了鸿蒙系统,鸿蒙系统通过soft bus实现了跨设备的数据共享(不同设备感觉可以成为相互的外围设备一样),众多的android上的应用要移植到鸿蒙系统上来,就需要大量的相关app开发人才,这起码在近几年都是一个显性的应用开发人才需求,应用本科和高职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比较适合这个方向的; 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也很快,但是除了门槛比较高的人工智能新算法设计发明外,还有一类就是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这类开发主要在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去搭建具体的场景应用,包括怎么去做prompt enginerring。怎么利用人工智能已有的sdk和开发套件搭建机械狗,小车,机械臂等具体的场景应用,怎么利用大模型商城代码等等这类也是应用技术型人才所适合的工作方向; 三、云原生技术,很多公司的数据平台和业务都会部署在云平台,这些公司只需关注自己的业务,而不用太专注计算设备平台的物理环境和基础软件的部署和配置。包括IaaS基础设施,PaaS如各种实验平台,大数据平台等; 四、低代码开发,低代码开发以后也会成为应用开发的主要形式,据了解大约在2025年会有70%的应用以低代码的形式开发出来,低代码开发到时候可能也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的开发技术,通过拖拽和一些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人人开发出自己的应用来,这方面了解的不多,以后有机会再多关注一下; 还有更多的自主技术,如操作系统,数据库,软硬件协同开发(物联网IOT,AIOT等),以及AI等方方面面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关于工程应用开发的大量需求,培养这方面的工程师也是当前较为紧迫的,怎么和企业合作高效培养和对接工作需求,怎么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并且达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和方法,也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需要去讨论,总结并将好的思路,实践加以推广从而达到更好的应用工程师工程素养培养的目标。

  • gitlab服务部署

    gitlab是在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开源产品,其基于ruby等实现,而现在一般的部署基本上也是基于docker镜像,因此只需拉取编译好的docker镜像环境,然后采用正确的启动脚本启动,配置一些属性项,就可以部署gitlab服务了。 gitlab服务可以提供几个有代表性的功能:1、代码仓库管理,可以按group,subgroup来组织project,有master,maintainer,developer,reporter等角色,方便比较大的平台和组织中不同小组和个人的仓库访问范围和权限管理。2、管理issue,milestone等,将issue和代码的review以及提交等想结合,管理项目进度,可视化项目完成项和待完成项,以便更合理的管理项目进度;3、支持和其他Devops工具和服务集成,如jekins等,后续如有机会也将进一步学习实践并给与介绍。 下面介绍一下部署步骤,希望能对有关读者有用,如有问题,欢迎大家反馈更正。 下面是启动的脚本示例供参考: 进入docker容器,编辑/etc/gitlab/gitlab.rb文件,然后更新如下的配置项 然后在docker容器里执行如下的两个命令启动服务。 这里将gitlab容器内部的nginx服务关闭,可以通过宿主机上的nginx的反向代理服务(proxy_pass)进行访问。如在宿主机的/etc/nginx/conf.d目录下,建立gitlab.conf文件,里边的配置方式示例如下: 其中上述的ssl_certificate 和ssl_certificate_key 需要在去购买SSL证书,这样就可以启动https协议服务了。然后在宿主机上重新加载配置文件,通过命令nginx -s reload就可以更新nginx服务配置,进而可以访问gitlab服务了。

  • 浅论信息茧房

    人类智能在生物智能里边具有诸多的优势,属于高等文明,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智能主要体现在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上。今天就从信息的表示和处理的角度来说说人类智能的一些特点,特别是信息茧房的概念。 首先说说信息,信息也分多种,光和电磁波就是信息的重要载体(甚至本身就还有相关信息,如电磁波的波长对应于颜色信息)。自然产生的信息很多,比如光、热、声音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也能够获取过去“看不见”的信息,人类对于自然的了解也不断的进步和丰富。从某种程度来说,人类对于自然信息的获取也肯定还有很多“看不到”的地方,姑且将这种由于人类的认知局限对于几乎所有人都不知晓的信息也称为“信息茧房”的一类。这是文明当前进程的局限,暂且不做重点说明。 这里主要说说我们人造物的信息,特别是语言文字,图像语音多媒体等信息,是在人类文明过程发展中产生的,其虽然也以自然物如电磁波等为载体,但是其含义和表达为人类所发现发明,深深的刻上了人类的烙印。这里简要说说我对信息茧房的一点理解,不一定正确,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信息茧房是人们接受处理信息的一种专注模式,就好像注意力模型一样,有些信息自然更重视专注,有些信息可能就pass忽略掉,这是与个人的认知特征分不开的,如果一个做工程技术的人员接收到关于社区调解纠纷的新闻可能就不会太关注。我们一般会选择我们息息相关的信息,这样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才会更加专注高效,这样是理所当然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与我们相关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认知理解方式,这样主要是和每个人的心智模型相关,一条信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关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我们信息表达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人们之间沟通的有效性等有关,人们倾向于从对自己有利大的,有正反馈的视角去解释信息,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所以我们也需要经常的去反思复盘和总结,使得以后理解信息更加的中正和不偏不倚,能够较为正确的处理对待信息。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更为突出,需要我们更加谨慎的来对待和处理信息,只有不断的总结和进步,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打破一些固有的思维方式,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不断的升级认知,才能更好的进步,将好的观念,态度,处事方式带给周围的环境,才能有更好更和谐的生活氛围。 感谢世界的美好,从我的视角我感觉经常会收到善意友好的信息,感受到更多的力量,引领着我不断前行,我也要去传播更多的善意但也要有所主张的信息,以更加合适的方式,去带给这个世界以美好,或多或少,尽己所能。

  • 永远在路上

    今天给自己放了近一天假,瞻仰了龙华烈士纪念馆,给英雄和烈士们献了花,也去龙华寺走了走,吃了顿斋饭,请了点佛家文化用品,拜了拜佛祖。 近代最早的烈士故去已经百年有余,慨叹时代发展之路不易,今天的生活更应该好好珍惜,路虽远行则将至,保持谦逊,追求进步,永远在路上。图片三两张以作纪念。